2018年,湖州市港航系统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和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以高质量建设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速探索形成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各项创建指标进度超前,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首推的“多证合一”、标准化建设再次成为全国首创,湖州航区的岸电建设、河海联运、“空水联运”再次成为绿色交通的新典范。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示范区标准化建设开创先河。加强与部水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对接合作,积极研究、谋划示范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完成标准体系框架搭建、标准清单梳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8+N”(8大体系标准,N个政策、平台和规划)架构模式的示范区标准化体系,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布17项关键标准,以标准形式将创建成果进行提炼和固化,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为国内其他地区内河水运转型发展提供借鉴。目前已编制印发《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标准化发展规划》,发布6项湖州市地方标准。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京杭运河湖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分别完成投资5.12亿元、7.02亿元,长湖申线航道浙江段“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精品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全市高等级航道占比由24.3%提升至26.9%,走在全省前列。以集约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深入推进岸线资源整合,完成84座码头(装卸点)的整治提升,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码头工程完成施工图设计审批,德清临杭物流园码头作业区二期工程和长兴铁公水港口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港口投资1.44亿元。
三是集装箱河海联运逆势增长。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运输组织,完善区域协调、通关服务机制,推进湖州港与沿海港口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和箱源市场,提高水路集装箱运输的竞争力,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中国禁止废纸进口、长三角排放控制区实施低硫油等不利影响下,湖州集装箱河海联运仍实现快速增长,共完成47.8万标箱,同比增长35.3%,吞吐量继续位居长三角同类型内河港首位。
四是水路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通过大力实施调结构、转方式、降成本、促合作等多项举措,推进水运物流发展。2018年湖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5亿吨,保持亿吨港行列,其中矿建材料占比下降至47.4%,进出港货物占比由上年的42:58调整到43:57,货种结构持续优化,进出港比例更趋合理。湖州市首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获批,建成后将为优化内河水运开放发展环境带来重大利好。
五是生态绿色发展领跑全省。发布全省首个内河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建成并试运行浙江省首个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示范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50吨/天。全面启动100至400总吨船舶生活污水储存柜和北斗在线监测装置加装工作,完成加装船舶1037艘,位居全省首位。助推全国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在湖成立,正式启动“48TEU智能新能源集装箱船”建设项目。加快岸电布局,建成岸电装置70套,岸电用电量同比增长174.4%。南方物流码头投资5亿元的国内最长耐高温22公里带式输送机工程完工投入运行,每天减少运输车辆往返约2400车次,全年节约燃油2026吨,减少尾气排放14278吨。
六是行业治理服务更上台阶。通过创新管理方式,行政审批办事流程优化、提速效应明显,“跑一次”覆盖率100%,“跑零次”覆盖率95.5%,船舶“多证联办”全面推进落实并在全省推广,同时在全国首创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将原来船舶需要办理的7本证书整合为1本,目前实现航区水上客运船舶全覆盖。整合港航信息化资源,完成集港航政务、水运物流、船舶交易、临港产业、水上旅游、船舶船员服务为一体的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并投入试行。完成全省“智慧海事”平台一期工程建设,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动态监管平台。(湖州市交通运输局、浙江省港航局报送)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