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木材加工厂负责人向外商介绍木材加工产品。
两名当地留守妇女从事木制品加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锦屏木商文化古镇——茅坪。
锦屏龙池多彩田园于2017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县、全国三大优质杉木产区重点县及贵州省十大林业重点县之一,素有“杉乡”“林海”之美誉。
锦屏县境内的水、热、土壤、地貌等为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故有“荒山老箐何物不生,滋液渗漉何生不育”之说。20世纪70年代,有林地面积97.4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9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到2017年,全县森林面积170.738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2.30%,森林覆盖率高达72.02%,林木蓄积量1295.20万立方米,绿色幅度不断攀升。
纵观锦屏经济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林业史。林业既是锦屏的支柱产业,又是锦屏的经济命脉。
木业支撑林业经济
“吃饭靠农业,花钱靠林业。”在过去,锦屏财政是典型的“木头财政”,每年各种林业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0%以上。1978年后,锦屏明确“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试办林工商,以木换粮,引资造林,走以林养林的路子。在确保人民生活保有量消耗外,又要保持森林资源的稳定。继续做好木材生产销售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大办乡村集体林场,强化资源林政管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扭转森林资源不断下降的局面,向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的局面迈进。
随着社会变革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木头财政”逐渐下降,而林业仍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正从经营原木为主的单一形式向林产品加工转型,实行生产、加工、运销相连接,贸工林一体化经营。
2010年7月,占地面积540亩、总投资超过1.2亿元,主要从事木材精深加工的卦治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鸿辉木业、宏达木业等6家木材加工企业先后进驻并建厂置业。
目前,全县木材加工企业有24家,主要生产生态板、柜子板、装饰条等,年产量13万立方米,产值达3.5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就业1623个,涉及贫困户410户,木材加工产业成为当地林农增收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如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十二五”以来,锦屏县速丰林、经济林、林木种植和花卉、森林旅游等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倡导成立乡村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经营模式,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平台,鼓励群众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形成林药、林茶、林蜂、林果、林菌、林禽、林畜的“林+N”经济模式,全县发展林下经济主体经营72个,参与农户2000多户,利用林地21.5万亩,年产值达7543万元。
2017年,锦屏县紧扣“夜郎遗珠·有机锦屏”的战略定位,努力打造中国山地有机生活体验第一县,并把“五大产业”之一的油茶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结合“锦屏茶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耕油茶经济。2017年,锦屏县6.19万亩油茶林产油800吨,产值超过8000万元,惠及农户6156户27702人。
截至2017年底,全县林下种植面积达1.23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7亿元,惠及群众65036户。
呵护青山永续利用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掠夺式采伐使得锦屏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据资料显示,活力木蓄积量已从50年代初期近千万立方米降至390万立方米,降幅达60%。粗放的林业发展方式,未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随着林木的减少,锦屏的经济也渐渐陷入困境。
痛定思痛。面对山多林多田少的现实状况,锦屏加快转型步伐,全面保护天然林,积极培育人工林。“十二五”期间,全县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9.21万亩。其中,南竹1.9万亩、山核桃3.35万亩、杉木10.41万亩、油茶3.35万亩、蓝莓0.2万亩。
同时,狠抓森林采伐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林区执法力度,以“雷霆行动”为主线,扎实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天网”“亮剑”“绿剑”“绿盾”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为林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40年后的锦屏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森林面积170.738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2.3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左右,林木蓄积量1295.20万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9%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6万个,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木商文化走向世界
水路烟波三千里,木商浩瀚六百年。锦屏三江木商文化历史久远,其中最具代表的“锦屏文书”是以锦屏林业契约为主体与特色,反映明、清时期贵州省锦屏县为中心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社会变迁的原始记载。
锦屏文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学者视野,到2002年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组对锦屏文书和锦屏传统村落的专题考察,再到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锦屏文书的民族文化魅力和历史研究价值。
2015年9月,投入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建成,一个集文书展示、历史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为见证锦屏文书这一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以及贵州乃至全人类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专业的安放展示之所。2018年11月29日,《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的通过为下一步做好锦屏文书征集、保护、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对申报亚洲及世界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锦屏文书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林业改革、文化建设等具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打开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生态密码的“金钥匙”。
林业改革行稳致远
为明晰产权,盘活资源,20年间,锦屏县先后经历了3轮“林改”,主要围绕林业产业结构和林种结构调整、林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相应的配套改革为木材采伐指标分配管理、规范涉林税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及其办法、集体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林业服务体系、要素市场、林木林地交易与流转。由此,基本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责、责有其权、权有其利”,初步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保护农民承包和延包的权利,林农管山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7年底,锦屏县纳入林改林地面积为175万亩,涉及15个乡镇189个行政村4.4万农户。林改确权完成173.6万亩,确权发证153个行政村,面积141.7万亩,发证率达80.9%。
2018年3月,锦屏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继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盘活林业资源的意见》,大力盘活林业资源,加快推进林业“三变”改革,着力破解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之释放出更强大的“林业经济”。
2018年6月,锦屏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全国33个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试验区,即林业综合改革“1+2+10”模式。同时,锦屏县扎实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智慧林业、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围绕提供服务和消除政策壁垒进行探索试验,使林业管理经营更加有活力。
“森林+”产业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集林业、医疗、卫生、养老、养生、休闲、教育、体育、文化等于一身的森林康养,已成为当下生态健康体验和旅游休闲观光的新兴产业。随着锦屏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稳步推进,为这一生活体验奠定了基础。
锦屏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境内的隆里古城、龙池多彩田园、春蕾林场省级森林公园等均具备建设成为“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基地的先天条件。其中,锦屏龙池多彩田园2017年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此外,三江沿岸苗侗民俗风情特色村寨及“锦屏文书”文化价值的学术研究等为发展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近年来,湿地公园、春蕾森林公园、锦屏县赤溪坪山体公园等森林康养及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林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
“坚守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全力实施林业强县战略,以创建全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县为核心,以盘活森林资源、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明晰产权、理顺关系、主体培育为基础,以林业信息化、林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林业产业招商、林业产品品牌建设为支撑,以木材精深加工、锦屏山茶油、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畜禽养殖、森林旅游康养为产业配套的‘12345’改革之路,突破制约林业产业基础薄弱、资源流动性低下、林业投入不足、林业产业聚集度不高的瓶颈,精准推动林业发展产业化、社会化、效益化。”这是锦屏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您有合作意向?即刻联系我们吧!
联系我们